• ★中医双手诊脉绝学传承人
  • ★传承创新中医,专注女科调理
  • ★中华中医药学会会长单位
  • ★湖北省药膳食疗研讨会的会长单位
  • ★打造阳光健康真诚,有爱的中医文化
  • ★传承中医,服务女性
  • ★名医荟萃,专家坐诊,专克妇科杂症
  • ★中西结合,临床专攻妇科疑难杂症
  • ★妇科领域权威专家担任医疗顾问并定期坐诊
  • ★专研妇科调理10余年,活用千年经典古方。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医嘱>

子宫肌瘤其他相关因素分析

时间:2018-02-05 17:17:18   来源:加博士女科工作室

本调查中,子宫肌瘤与情志因素有关,子宫肌瘤患者有明显的情志改变,此外还与体重指数、工作性质、文化程度、家族史等因素密切相关,与乳腺增生、盆腔炎等妇科疾病也有一定的相关性。现将子宫肌瘤的相关因素总结如下:
  (一)情志因素
  本调查中, 66%的子宫肌瘤患者患病前后都会有情志的不畅,情志损伤愈重的患者其症状改变愈明显,如经量增多,肌瘤增长迅速,肌瘤数目增多等。目前现代医学对情志与肿瘤的关系比较一致的看法是内分泌功能紊乱是子宫肌瘤形成的危险因素。情志因素能影响人体内分泌功能,不良的情志活动,使内分泌功能紊乱,卵巢功能失调,使体内雌、孕激素水平增高或活性增强,长时间反复作用下,最终导致子宫肌瘤的形成。异常的情志活动可通过神经一内分泌功能的紊乱和机体免疫功能的降低而促使肿瘤的发生或恶化,而积极的情志活动则能预防肿瘤的发生或延长肿瘤患者的生命子宫肌瘤易感体质的相关性研究。子宫肌瘤属于妇科肿瘤的一种,情志因素对其发生和生长也具有一定作用。统计数字表明,许多肿瘤患者在发病前都有过长期的情志异常或重大的精神打击。黄氏等对227例恶性肿瘤患者发病原因的自我分析进行调查,结果发现其中认为发病原因与情绪心理因素有关的83例,占调查人数的36.56%,。
子宫肌瘤其他相关因素分析
  (二)家族遗传性
  调查结果显示,有75%的子宫肌瘤患者有家族史,说明其发病常有家族聚集现象。美国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显示,母系家族有妇科肿瘤病史者可增加发生子宫肌瘤的危险,母系家族有妇科肿瘤病史与子宫肌瘤的发生的OR为2.85,提示子宫肌瘤存在家族遗传的可能性。荣风年等对家族遗传性子宫肌瘤跟踪分析的报道发现,3个家族30个女性成员中有子宫肌瘤患者12例,具有发病年龄早,肌瘤体积大,生长快等特点。近年来国内外对子宫肌瘤的研究表明,子宫肌瘤的发生有赖于遗传基因的改变,分强易感性基因和弱易感性基因,根据子宫肌瘤家族遗传的临床特点,可能与弱易感性基因有关。国外研究报道,编码延胡索酸酶的基因突变可能是导致家族性子宫肌瘤发生的一个原因,延胡索酸酶的活性相当于肿瘤抑制因子,如果机体的延胡索酸酶缺乏或活性降低就容易患子宫肌瘤。
  (三)肥胖
  调查提示,体重指数越大,患者越容易患子宫肌瘤。目前,多认为子宫肌瘤是雌激素依赖性良性肿瘤,很多流行病学调查资料支持子宫肌瘤的发生与局部高雌激素水平密切相关,且与雌激素长期持久的刺激有关。肥胖者体内过多的脂肪增加了雌激素的储存,同时肥胖妇女肾上腺分泌的雌烯二酮,经脂肪组织内芳香化酶作用而转化为雌酮,脂肪组织越多,转化能力越强,血浆中雌酮水平越高,从而造成持续性雌激素的影响。这与目前普遍认为子宫肌瘤与雌激素刺激有关相符合。据报道,妇女每增加10kg的体重可增加患子宫肌瘤21%的风险,或每单位体重指数可增加6%患子宫肌瘤的风险,。
子宫肌瘤其他相关因素分析
  (四)工作性质
  本调查中还发现文化程度高,工作压力大的子宫肌瘤的发病率也升高。平时工作劳累、生活压力大的女性往往精神长时间处于高度紧张状态,或对自己目前的生活状态不满意,有焦虑等不良情绪,这些职业及精神因素常常引起妇女的卵巢功能障碍,月经周期紊乱、经量增多、经期延长和痛经而诱发女性内分泌失调,从而容易导致子宫肌瘤。其次,中医认为“过劳伤气”,过度劳累则容易脾气受损,加上紧张、焦虑等情绪也影响气机的运行,气病则血病,血癖胞宫而发为子宫肌瘤。
  (五)子宫肌瘤与其他妇科疾病
  本研究发现,子宫肌瘤与盆腔炎、乳腺增生等妇科疾病有一定的相关性。组织学资料显示子宫肌瘤来源于苗勒氏组织的分化和发育,苗勒氏组织分化能力强,对致病因子和外界刺激较为敏感,受某些因素的影响可演变成肌瘤细胞'。子宫附近的脏器疾病或子宫本身的慢性损伤和感染而导致炎症,但炎症较轻未引起足够的重视而使病原体得以潜伏于子宫内膜皱璧,长期刺激子宫内膜使其增生生长,甚而使肌细胞分裂异常,生长过快而发生子宫肌瘤。
  子宫肌瘤和乳腺增生的发病机制大体相同,本调查中子宫肌瘤患者乳腺增生的占80%,子宫和乳腺都是下丘脑一垂体一卵巢轴内分泌系统的靶器官,在卵巢过度或不平衡的刺激下,子宫的平滑肌细胞或乳腺上皮细胞过度增生而形成肿块,这就形成了子宫肌瘤或乳腺增生。临床上乳腺增生病人也多伴有子宫肌瘤,两种疾病的年龄高峰是35~50岁,绝经期后,随卵巢功能减退,二病渐趋萎缩。


【预约面诊】

+MORE

  • 患者姓名*
  • 联系电话*
  • 预约时间*
  • 预约病症*

+MORE

  • 1
  • 2
  • 3
X 二维码

扫描二维码关注公众微信号即可在线咨询

官方二维码